锅具的优质主要取决于以下几方面:
材料选好钢。德国锅具绝大部分是不锈钢锅,且锅的厚度合理。最常用的是18-10奥氏体不锈钢(数字代表金属离子配比,指铁+18%铬+10%镍,铬和镍的比例越高,越耐用、抗腐蚀)。其质量较稳定,光亮、安全、受热均匀且抗锈蚀能力强,但材料成本也较高。
专业化程度高。德国厂商设计锅时,会根据锅的使用情况,考虑锅底设计,使之受热均匀、热传导效率高、蓄热能力强等。董瀚提到,他们会根据不同的炉灶状态、饮食习惯设计不同类型的锅,每个德国家庭都会有一系列锅,如平底锅、大小煎锅、大小煮锅、煮蛋锅等,用途分工细致。
外型必须美观。德国厂商不仅注重硬件设施,更加会在外型设计上倾注心血,并为此支付高昂的设计费用。锅具不仅是一件厨房的炊具,更是一件工艺品。
制作工艺精细。钢铁研究总院副院长董翰强调,德国要求每一个零部件,甚至每一个成品之间的误差在一个固定范围,追求毫米间的误差。
售后服务好。德国锅具每款产品在退市后10年之内消费者都能买到配件。一个德国家庭几代人使用同一品牌锅非常普遍。
相较于德国锅的优质品质,国内锅具市场就差强人意。董翰介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:
一是在材料方面。许多生产商号称使用的是304
L(18-10)奥氏体不锈钢,但实际上采用的是耐腐蚀性较弱的200系奥氏体不锈钢,其成本价格只是304L的60%左右,甚至特意将锅的厚度减薄,减少使用量。据报道显示,2011年不锈钢“冒牌产品”占据着大约65%的市场份额。整个欧洲不锈钢板带生产厂家也就是三个,而国内则有数十家,难免质量参差不齐。
二是工艺精准度方面。国内虽采用同样的装备和生产流程,但人为影响因素过多,制成成品之间的误差较大。比如,尽管在质量体系管理上,国内采用的也是国际ISO
9000质量管理标准,但执行上严格程度远不如德国。
三是服务水平远不如德国。如果锅的零件坏了,大多数家庭选择扔了重买。消费者更青睐购买百元锅。所以国内厂商生产的锅价位多在几百上下,其工艺水平难以与国外上千的锅比较。
肇庆装修网认为,对于中式的烹饪来说,一口好锅必不可少。选锅也是有学问的。
首先,看锅的材质及厚度。国内对锅的材质也会进行标注,锅底一般标有“420(13-0)”“430(18-0)”“304(18-8)”,标有304的锅品质相对较佳。而且锅不是越厚越好。锅过厚,热传导效率较差且重,不便于使用。锅过薄易发生腐蚀或受热变形。锅的厚度应与外形相匹配。买时可将锅底朝天,手指顶住锅凹面中心,用硬物敲。锅声越响、手感振动越大越好。
其次看锅的工艺水平。锅具的内外表面要求不一样,可以是光滑的,也可以是有一定粗糙度的。董瀚认为,好的锅具,内外表面看上去是均匀的。这样可以兼顾聚热强和导热快速均匀的特点,更容易掌握做菜的火候。使烹饪与更多的保存食物营养相结合。
最后,考虑人性化,是否用着顺手。顺手度的关键是看“锅柄”,也就是锅的把手。好锅柄在设计时会考虑到牢固、防烫、耐用。同时,需要符合人体工学,设有拇指施力点,方便握持。挑选时,仔细看一下锅柄与锅身是如何联接的。常用方法是焊接,或者铆接。最结实的联接方法是用铆钉铆合。两颗以上的铆钉分别穿过锅柄与锅身,将它们牢牢地联结在一起。如果焊接质量好,锅的寿命也是能够满足要求的。